中新網(wǎng)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wǎng)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中外考古專家學者“逐鹿中原” 聚焦全球視野下的古代文明研究

  • 2023年09月22日 17:01
  •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 責任編輯:李新賀

  中新網(wǎng)鄭州9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 韓章云)作為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四大分壇之一,由中國考古學會牽頭組織的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樣性與交流互鑒論壇近日在黃河之濱的鄭州順利舉辦,來自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多國近百位考古專家學者參加,聚焦“全球視野下的古代文明研究”這一分論壇主題,“逐鹿中原”展開交流研討。

 作為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四大分壇之一,由中國考古學會牽頭組織的“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樣性與交流互鑒論壇”近日在鄭州舉辦,部分參會中外考古專家學者代表在論壇上合影。中新網(wǎng)記者 孫自法  攝
作為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四大分壇之一,由中國考古學會牽頭組織的“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樣性與交流互鑒論壇”近日在鄭州舉辦,部分參會中外考古專家學者代表在論壇上合影。中新網(wǎng)記者 孫自法  攝

  分論壇上,中外20位考古專家學者分別做主題學術報告,交流分享世界多個大河流域原生文明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其中,中國學者的主題學術報告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yè)《甘肅慶陽南佐都邑遺址考古新發(fā)現(xiàn)——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見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賈笑冰研究員《新發(fā)現(xiàn)與新認識: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楊建華《黃河流域和兩河流域文明起源比較初探》、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孟華平教授《石家河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南方科技大學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教授唐際根《世界歷史的商代截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默然副研究員《洪都拉斯科潘遺址8N-11院落的發(fā)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高偉《中埃聯(lián)合考古收獲(2018-202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研究館員《三星堆考古新發(fā)現(xiàn)》、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研究館員《周代諸侯國曾國系列墓葬》。

  外國學者的主題學術報告有: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院高級院士Marie Louise Sørensen教授《日常工作的挑戰(zhàn):如何調(diào)查史前河流流域聚落——以匈牙利薩茲豪羅姆鮑陶青銅時代遺址為例》、劍橋大學考古研究中心前執(zhí)行主任Christopher Evans院士《時間與河流:英國東安格利亞沼澤地的史前洪泛區(qū)分布與采樣策略》、俄羅斯科學院物質文化史研究所所長波利亞科夫·安德烈·弗拉基米洛維奇《奧庫涅夫文化現(xiàn)象》、俄羅斯薩馬拉國立社會教育大學俄羅斯歷史與考古學系主任維博諾夫·亞歷山大·阿列克謝耶維奇教授《里海北岸的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銅石并用時代》、俄羅斯圣彼得堡赫爾岑國立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庫里科娃·瑪麗安娜·阿列克謝耶芙娜《伏爾加河下游草原的新石器時代與銅石并用時代》、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考古及古代近東系教授Michal Birkenfeld《黎凡特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與農(nóng)業(yè)起源:沙漠與播種——過去與未來的研究軌跡》、伊朗錫斯坦和俾路支斯坦大學考古系副教授Rouhollah Shirazi《赫爾曼流域的青銅時代文明》、俄羅斯國立高等經(jīng)濟大學人文學院東方學與古典學研究所資深講師Ekaterina Markina《關于納蘭辛時期社會動亂的幾點思考》、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人類學系教授Travis William Stanton《太陽,玉米和神圣空間的創(chuàng)造——瑪雅定居生活伊始》、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榮休講席教授Jennifer Rene Pournelle《徒步前進:文明化濕地環(huán)境》。

  此外,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長王獻華教授的《早期城市與南部兩河流域灣區(qū)文明》、埃及旅游與文物部盧克索神廟文物負責人Ahmed Badr El-Din的《被阿蒙神眷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被選作主論壇主旨發(fā)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研究員總結表示,人類文明發(fā)展脈絡有其共性,也各具特色,他希望以世界大河文明論壇為契機,促進世界重要大河流域文明在考古等各個領域的學術研究和交流合作,為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學術支撐和思想力量。同時,力爭將世界大河文明論壇打造成為中國考古學成就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展示平臺、增強各國學者交流的國際化學術平臺、以考古學為代表的各領域學者開展創(chuàng)新性探索的重要合作平臺。(完)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