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文化旅游 > 正文 >

探覓古都開封“城摞城”

  • 2024年01月18日 16:5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李新賀

圖為開封大梁門城樓,城樓下的古馬道遺址展示出古開封城墻的疊壓關系。劉鵬 攝
圖為開封大梁門城樓,城樓下的古馬道遺址展示出古開封城墻的疊壓關系。劉鵬 攝

  “開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幾層”,這是早年流傳于古都河南開封的一句民謠。古稱啟封、大梁、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的開封,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迄今已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多年來的考古過程中,當地陸續(xù)發(fā)現了城下疊壓著唐宋明清多個時期的城垣建筑,以及墻摞墻、橋摞橋、路摞路、馬道摞馬道的奇特現象!俺寝恰钡某霈F,當地亦被學界稱為古今重疊型城市。

  近日,記者走訪古都開封注意到,城墻遺址、古馬道遺址、州橋及汴河遺址等地,均從不同方面體現了開封“城摞城”現象。那么,開封“城摞城”奇觀因何而來?據了解,開封地處黃河“豆腐腰”最脆弱位置,千百年來曾多次被黃河水淹沒毀城,但高大堅固的城墻、佛塔等高層建筑從未被完全摧毀,這也為開封城一次次原址重建提供了可能,也造就了千年未變的北宋東京城中軸線以及“城摞城”奇觀。

圖為開封古馬道遺址清代城墻遺跡以及黃河淤泥層,可以看出城墻包磚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規(guī)格不同,厚重的淤泥將地表抬高,原本城墻被毀,清代城墻又在原址之上疊壓修建,融為一體。劉鵬 攝
圖為開封古馬道遺址清代城墻遺跡以及黃河淤泥層,可以看出城墻包磚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規(guī)格不同,厚重的淤泥將地表抬高,原本城墻被毀,清代城墻又在原址之上疊壓修建,融為一體。劉鵬 攝
圖為古馬道遺址特寫。馬道作為古城墻上城樓的坡道,在重建之后又整體疊壓,證明重建的城墻與城樓的位置關系不變,而“城摞城”現象的特點在于不僅城墻疊壓,城門更是摞著城門。城門位置的不變,也證明了古城雖然屢淹屢建,但主要出城街道位置依舊未變。劉鵬 攝
圖為古馬道遺址特寫。馬道作為古城墻上城樓的坡道,在重建之后又整體疊壓,證明重建的城墻與城樓的位置關系不變,而“城摞城”現象的特點在于不僅城墻疊壓,城門更是摞著城門。城門位置的不變,也證明了古城雖然屢淹屢建,但主要出城街道位置依舊未變。劉鵬 攝
 圖為開封古馬道遺址博物館展示的“第一層馬道”。劉鵬 攝
圖為開封古馬道遺址博物館展示的“第一層馬道”。劉鵬 攝
圖為開封古馬道遺址磚瓦堆積,及城墻在明代洪水中倒塌,磚瓦之下還有遇難者遺骸,歷經兵災水患,城墻在廢墟之上復建?脊虐l(fā)掘工作不僅出土了文物保護遺跡,更是讓這段被遺忘的歷史生動再現。劉鵬 攝
圖為開封古馬道遺址磚瓦堆積,及城墻在明代洪水中倒塌,磚瓦之下還有遇難者遺骸,歷經兵災水患,城墻在廢墟之上復建。考古發(fā)掘工作不僅出土了文物保護遺跡,更是讓這段被遺忘的歷史生動再現。劉鵬 攝
 圖為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汴河故道河堤北岸宋金時期的灰坑遺跡,以及明代水井遺跡。當地使用白線區(qū)分不同歷史時期成因不同的地層。劉鵬 攝
圖為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汴河故道河堤北岸宋金時期的灰坑遺跡,以及明代水井遺跡。當地使用白線區(qū)分不同歷史時期成因不同的地層。劉鵬 攝
圖為開封州橋遺址之上道路遺跡剖面。南北向的州橋橋體自宋代至明清,為開封南北中軸線主干道,在地層上的剖面清晰展示出層層路土的疊壓情況。劉鵬 攝
圖為開封州橋遺址之上道路遺跡剖面。南北向的州橋橋體自宋代至明清,為開封南北中軸線主干道,在地層上的剖面清晰展示出層層路土的疊壓情況。劉鵬 攝
圖為州橋遺址明代河道河底淤泥疊壓地層展示。右為州橋遺址明代雁翅以及排水槽部分與宋代石壁疊壓,清晰再現了明代汴河河道的淤塞,以及明代重修州橋與宋代河岸石壁的關系。劉鵬 攝
圖為州橋遺址明代河道河底淤泥疊壓地層展示。右為州橋遺址明代雁翅以及排水槽部分與宋代石壁疊壓,清晰再現了明代汴河河道的淤塞,以及明代重修州橋與宋代河岸石壁的關系。劉鵬 攝
圖為汴河故道探方剖面,從一層層凹下的地層線中可以看出汴河河床逐漸被淤塞抬高的過程。該探方剖面完整清晰再現了自唐宋時期至現代開封的地層變化,以及開封屢遭洪水淹沒后形成“城摞城”現象的實證。劉鵬 攝
圖為汴河故道探方剖面,從一層層凹下的地層線中可以看出汴河河床逐漸被淤塞抬高的過程。該探方剖面完整清晰再現了自唐宋時期至現代開封的地層變化,以及開封屢遭洪水淹沒后形成“城摞城”現象的實證。劉鵬 攝
圖為州橋遺址探方。主體為明代州橋磚石橋面,于明代洪水后深埋地下。橋面正位于開封市中山路之下,疊壓數百年之久。劉鵬 攝
圖為州橋遺址探方。主體為明代州橋磚石橋面,于明代洪水后深埋地下。橋面正位于開封市中山路之下,疊壓數百年之久。劉鵬 攝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