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健康河南 > 正文 >

2022年版猴痘診療指南:可通過密切接觸、飛沫傳播

  • 2022年06月16日 09:4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李新賀

  中國印發(fā)2022年版猴痘診療指南:可通過密切接觸、飛沫傳播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電 中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日前印發(fā)了《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要求一旦發(fā)現猴痘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應及時按照有關要求報告,并全力組織做好醫(yī)療救治工作,切實保障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指南》指出,猴痘的主要傳染源為感染猴痘病毒的嚙齒類動物。靈長類動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為傳染源。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

  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尚不能排除性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

  據《指南》介紹,猴痘潛伏期為5至21天,多為6至13天。發(fā)病早期出現寒戰(zhàn)、發(fā)熱,體溫多在38.5℃以上,可伴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癥狀。多數患者出現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淋巴結腫大。發(fā)病后1至3天出現皮疹。

  猴痘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預后良好。嚴重病例常見于年幼兒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預后與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狀況和并發(fā)癥嚴重程度等有關。西非分支病死率約3%,剛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約10%。

  《指南》指出,目前中國國內尚無特異性抗猴痘病毒藥物,主要是對癥支持和并發(fā)癥的治療。在對癥支持治療方面,要臥床休息,注意補充營養(yǎng)及水分,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體溫高者,物理降溫為主,超過38.5℃,予解熱鎮(zhèn)痛藥退熱,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發(fā)虛脫。

  保持皮膚、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潔及濕潤,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膚,以免繼發(fā)感染。皮疹部位疼痛嚴重時可予鎮(zhèn)痛藥物。

  在并發(fā)癥治療方面,繼發(fā)皮膚細菌感染時給予有效抗菌藥物治療,根據病原菌培養(yǎng)分離鑒定和藥敏結果加以調整。不建議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出現角膜病變時,可應用滴眼液,輔以維生素A等治療。出現腦炎時給予鎮(zhèn)靜、脫水降顱壓、保護氣道等治療。

  在中醫(yī)治療方面,根據中醫(yī)“審因論治”“三因制宜”原則辨證施治。臨床癥見發(fā)熱者推薦使用升麻葛根湯、升降散、紫雪散等;臨床癥見高熱、痘疹密布、咽痛、多發(fā)淋巴結腫痛者推薦使用清營湯、升麻鱉甲湯、宣白承氣湯等。(完)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